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
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
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
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
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
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二百余字,是汉语佛经中最为简短者。虽然文字至
为简练,所述内容却涵盖了整个般若部精华,可谓微言大义,字
字珠玑。历代大德对《心经》的讲解、注解更是数不胜数,无不
试图从这简短的文字中,展开对至大至宏般若智慧的详细解说,
其广可称无法不涵,其深可称无微不至。三慧学林在学习《心
经》时参阅了若干古今注释解说,极为赞叹古德解说之精妙的同
时,也感到对今人而言,这些解说略偏高远,难以跟学人实修直
接结合。而且,经文中讲述者并非观世音菩萨一人,但经文中讲
述者的转换在已有的诠释中未见明文开显。而这一转换涉及经文
所表是观世音菩萨的现量还是第三者的观察,因之其含义可以有
相当大差别。于是,在明确讲述者角度的同时,以直接朴实的方
式对《心经》再加诠释,遂成此文。
经 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顾名思义是讲述“心”的经典。心
在此可以有二义,其一,精华、核心之义,标明此经为大般若经
的核心,为智慧的精华;其二,人心之“心”,为众生分别、了
别、思维、推理诸功能的合称,而般若智慧是通过心的作用来显
现的。人心之“心”非实有,不可得,然而约定俗成,在模糊概
念的意义上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什么。《心经》说心,就是在随顺
大众共许的名言基础上,在唯名有的意义上说。读者若不熟悉唯
名有,则可在模糊概念意义上权以意会。
众所周知,凡夫心与佛菩萨心大不相同,凡夫缺乏佛具备的
同体大悲与不二智慧。“般若”译为汉语大致是智慧的意思,名
“般若心经”就说明本经讲述的是佛的般若智慧之心。“波罗蜜
多”译为“到彼岸”,于是一般将“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
彼岸”,并进一步解释轮回为此,涅槃为彼,通过般若从此岸到彼
岸。这个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多少有些迂曲,没能紧扣本经所谈的
主题——心。梵文中被修饰的词常放在修饰词之前,所以“智慧到
彼岸”的汉语翻译应该是“通达彼岸的智慧”。更详细点说,凡夫
心总是在二元对立里,是为此岸;般若超越二元对立、能所对立的
智慧,则为通达彼岸。于是,从经题可以知道,本经讲述“诸佛菩
萨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心”是什么样子,学人从中可以明确看到自
己心行与大菩萨心行的不同,从而知道努力方向。
分 段
众所周知,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会形成很大的表
面差异。明确所用角度的不同对正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有重
大影响。本经按照讲述者表述角度的不同,分为三段。第一段是
介绍观自在菩萨,语气角度是对大众说别人,并非观自在菩萨自
己在说话;第二段是观自在菩萨直述自心,语气角度是对大众说
自己;第三段是观自在菩萨说佛,语气角度又是对大众说别人。
在对大众说别人的时侯,讲述者的表述方式必需使用大众
习惯的语言与概念,即使这些语言概念里隐含着不准确处也不得
不使用,是为方便。“得失”就是基于能所对立习惯隐含错误的
概念之一,经文第一、三段里的肯定性语句——“照见五蕴皆
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随顺方便而说。
观自在菩萨智慧圆满,一切基于二元对立的迷妄于菩萨现量
里无丝毫存在余地。当菩萨直述自心现量时,必然随顺真如实相,
而不能再去随顺隐含大量错见的大众语言习惯。相反,菩萨对各种
基于能所对立而形成的错见,无论粗细,一一加以否定。故第二段
中几乎全部都是否定语句,而且所用的否定形式相当特别。
《心经》的第一、三段中说有得有照见,而在第二段中却说
无智亦无得。读者若不明白这三段间表述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
随顺,则会对反差如此巨大的有无转换产生困扰。又倘若在不知
表述角度变换的情况下去强行调和一、三段中的有与第二段中的
无,则会颟顸佛法,误解观自在菩萨,而别生错解。
释“空”
第一段中“照见五蕴皆空”之空,既是心行现量,也是缘起
性空之法理。一般而言,若以大众共许的语言概念为传递平台,
则“空”作为思维考察对象其义大多偏重法理一面。第一段既然
使用大众共许的语言为观自在菩萨主说做铺垫介绍,此空义不免
多少偏向法理一边。
第二段是菩萨直述自心,其中“空”字所表,是观自在菩萨
内心现量,全无修饰。据佛经说,观自在菩萨早已成佛,实为倒驾
慈航现菩萨身,故其证等佛,其心早已超越二元对立,不会割裂能
取所取为二,更无割裂法界实相为一一诸法之事。但远离割裂并不
会导致全无所有的断灭,如《解深密经》云“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
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远离能所二元
的割裂对立而无碍显现。就佛法而言,空性正义是彻底超越二元对
立,其它一切缘起无自性等表述,都是或多或少地随顺了大众共许
名言的方便引导。经文第二段之空,正是观自在菩萨由自证现量对
空性正义的直接表述,远超法理推演等比量方式。
明确文句中的空即观自在菩萨心行现量,对理解第二段非常
重要。否则,对“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类经句无法理解,
反而会将“空”错解为大梵一类的本体。
释 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密多为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修学此智慧有两个阶
段。初借文字语言,通过思维概念等方式,在法理上辨明一切错
误认识都来源于二元对立、割裂诸法的串习,唯有超越二元对立
的串习才能契入法界真实(详见《<七十空性论>今诠》中四种
缘起的讨论)。如此在思维上建立的正见,仍然是认识的对象,
本身尚未超越能所对立,不能称为“深般若”。而且思维所成见
在面对串习时并无力量,故第二阶段须将思维之正见,应用到内
心的一起一动中去,在心行上超越二元对立,并努力贯彻到底。
当心行无论多么深细都能超越二元对立时,名“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
观自在菩萨是特指观世音,还是泛指一切内观自在的菩萨,
一直有所争议。但这点实际无关紧要,观自在如此行,照见五蕴皆
空,度一切苦厄,则任何一位能如此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
一样可以照见五蕴皆空,一样可以度一切苦厄。即使是普通人,若
能学观自在菩萨行此深般若波罗蜜多,照样也可以学会度一切苦
厄,否则《心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
读佛经跟读禅宗公案有类似地方,有时候需要设身处地把自
己融入场景去,会比较容易理解。都知道《心经》是观自在菩萨
所说,但如果把自己带入观自在菩萨来读,马上就体会到,“观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句,不可能是观
自在菩萨自己说的。此句应是佛或在场某大菩萨说的话,向听众
介绍了观自在菩萨,同时为下面观自在菩萨讲述的内容提供了真
实背景和前导。
如何是“照”,从而照见五蕴皆空?对此“照”字古今多有
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此“照”字的含义,并不在大
众共许的语言概念里,语言无从准确表达。无论解释得多么深奥
精妙,读者都不免落入能所对立的串习而生错解。我们只需要知
道,凡未能在心行上超越能所对立者,皆尚未达此“照”。
“照见五蕴皆空”——注意,经文不是“不见五蕴”,也不
是“照见无有五蕴”,而是“照见五蕴皆空”。这也说明深般若
波罗蜜多并不妨碍五蕴显现,只是显现即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
从这里开始,是观自在菩萨对实相现量自证的叙述。
异,一般做差别解,但在此处,异特指互斥不能并存的差
别。比如,男女不能同为一人,是为异;教师与学者虽然不同却不
互斥,教师兼学者的大有人在,则为不异。详见《<解深密经>选
读》一文中对古印度逻辑与现代不同的讲述。
在观自在菩萨的自解说中, “ 空” 指菩萨心行现量,
“色”指“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色不异
空”是说色在现量中,关联到现量,色不能从现量中割裂出
来。“空不异色”——同时考虑到后面说“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则是说现量也不能离开显现而别有,所以这两句首先
排除了“空即一切全无”的断灭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则是说,显现与现量根本不可割裂成为两个。于是这四句包含
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作为“如是影像显现”,色等五蕴并不能
用全无所有来断然否定,否则就连五蕴也谈不到了;另一方面
作为现量不可割裂的成分,色等五蕴并不能割裂出来一一单独
成立,这就是后文中说“空中无色”的道理。但观自在菩萨是
直接就现量而说的,并不需要再经过思维推理这样的转折。今
人读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不可按今天通用概念区理
解“是”字,当作“全等”或者“充分必要条件”来理解。否
则,据经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会导出“色即是想,受
即是色”这类无法自洽的推论。
总的来说,这四句就是中观教法里常说的“不一不异”。比较
奇特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标明了“如是影像显现”,实
际也说明了显现影像并不是现量全部,隐含了五蕴与空“不一”的
含义;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直说显现与现量一同,这当然
是“不异”。这样的描述方式与其它经论有很大差别,其主要原因
是多数经论谈不一不异时不得不借用基于概念的推理,而《心经》
则是心行的直接表述。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仅色蕴,五蕴中其余四蕴同样
是不一不异,同样是现量不可割裂的成分,同样不可能单独割裂
出来成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凡夫所认为的一一诸法,其成立都离不开自心对法界的虚
妄割裂,这样的割裂并不能真的将法界割裂成一一独立的诸法,
但在认知上却使我们误以为法界是由一一诸法拼接而成。而在超
越二元对立远离割裂的现量中,一一诸法根本就未曾单独成立
过,从而更谈不到诸法的相貌、生灭、垢净与增减了,所谓空即
现量,显现而其中无割裂相可立。所以在讲过不一不异之后,菩
萨补充说,所谓法界一一诸法包括五蕴等,于现量中虽然如是显
现,却都无相可立,更无生灭、垢净、增减可谈,是为空相。这
也正是龙树中观里著名的“八不”。显然,龙树中观显示的智慧
与《心经》表述的智慧一脉相承。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
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
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经文语气独特。通常在经论里,比如唯识论典里,可能
会看到“某法空,非实有,识所变现,不可得”这样的话;又或
中观论典里,则可能会看到“某法空,非实有,缘起集聚所现,
不可得”。总之,都是先权且随顺大众,默认某法成立,继而否
定该法的实有,这样“空”是形容词,是对某法的否定性修饰。
这样的表述语序,反映了这个否定过程是从凡夫共同执着出发,
通过概念推理而达成。于是,这样的否定过程中必然涉及概念
抽象等思维包装,不免降低了准确性与真实性,不能精确直显般
若,不能直抒观自在菩萨本怀。《心经》里语序则相反,观自在
菩萨用直言方式一一列举“空中无某法”。显然,这时候空是名
词,而不是形容词用作对其它事物的否定性修饰。但对于名词,
若按大众二元对立的习惯去理解,则此空易被错解为“万法未生
前的本体”,成为常见。实际上,经文这里说的空,就是观自在
菩萨自证的实相现量,远离割裂超越二元,哪里有任何一法可以
成立!同样也不可以离开一切法而别有,更不是生成一一诸法的
本体。了解这点,则上述经文文义显然:现量超越能所对立,其
中没有轮回涅槃中任何一法的成立,所以这里的特殊语序反映的
是大菩萨实证现量无有扭曲、未经修饰的直接表述。而否定的
内容则包含了大众日用不离的五蕴六根十八界,缘觉声闻所修的
十二支因缘四谛,亦即菩萨所修的般若智慧。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否定、这里说“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而是因诸法
未经观待则无法安立。《心经》首句云“照见五蕴皆空”,而空
在观自在菩萨的叙述中是名词代表现量,若全无显现,首句应说
成“不见五蕴”或者“照见无有五蕴”。显然,菩萨现量的空绝
不是无有一切显现的死寂。
又如《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
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积集不
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
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
义善巧菩萨。”这里佛说“如实不见”上述一一诸法,而不说
“没有上述一一诸法”,也不说“见到没有上述一一诸法”,
这明显与《心经》意趣一致,可为参考印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二元对立中最根本的是能所对立,凡夫首先割裂出对立的
能知的自我与所知的对象,然后才进一步割裂所知对象为一一诸
法。故而般若智慧以超越根本的对立——能所对立——为究竟。
观自在菩萨已然彻底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中无能无所,无主(自
我)无宾,当然也无所得。这样的现量中,实无可挂碍处,无恐
怖可现起,无凡夫二元对立中的种种颠倒,此即究竟涅槃。从我
们凡夫的习惯角度,“无所得”并不是非常能引起内心响应、能
吸引人的事情;相反,有所得,得自己期望盼望的东西,才是最
常见愿望。但我们对心有挂碍比较容易有所感触,人生百态酸甜
苦辣都是挂碍,其中甘苦自知。故对菩萨的“心无挂碍”,容易
有向往之感。然而,无所得是基础,在无所得的基础上,才有心
无挂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故超越能所对立、自他对立,是佛法
的核心要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译佛果,简称
菩提。
此句开始,是观自在菩萨对大众谈及诸佛,故而采用了大众
共许的概念和语言,用肯定性语句标示了所得——诸佛依般若波
罗蜜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证得佛果是在场大众耳闻
目睹亲自领略的,按照大众共同的认识,谁能说没有佛果之事?
但这样的认识把佛、佛果都放在宾格,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却
是二元对立范围里的事。若在观自在菩萨自证的现量里,则“无
智亦无得”,谈不到得什么果。
前文述及,佛心是同体大悲与般若智慧本来的双运,而非
后来造作的合一。实际上,同体悲与般若智是从不同侧面描述菩
提,根本不能割裂为二:没有离开了智慧的慈悲,也没有离开了
慈悲的智慧。但是,在处处充满般若智慧的《心经》里,怎么才
能读出同体大悲?关键点仍然是超越二元对立。当一位菩萨(觉
悟的有情,菩提萨埵)依般若超越自他割裂的实证实相现量时,
他过去曾有过的我执就不再继续存在,一切众生与自我在现量中
均不能成立,于是与一切众生同体就如是显现。此时无尽利益一
切众生的行为,成为无造作的自然流露,是为同体大悲。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
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
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最后一段是咒语。按照传统,咒属于不翻译不解释的内容,
何况此咒已经有了很多翻译与解释,本文不再添足。
无上稀有秘密宝,
日月经天恒住世,
加被尘沙诸有情,同证悲智双运位。